9月30日,中国驻俄罗斯大使张汉晖在俄罗斯《劳动报》发表署名文章《教育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中俄教育合作亮点纷呈》。全文如下: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10年来,中国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格局性变化。
教育事业中国特色更加鲜明。进入新时代,中国教育在领导体制、育人观念、目标内容、培养方式等方面,更加突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守教育公益性原则等鲜明特色,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发展环境更加优化。中国始终坚持教育优先战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DP比例连续十年不低于4%,教育成为财政一般公共预算第一大支出,学校办学条件极大改善,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全社会尊师重教氛围更加浓厚。
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95.4%,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1.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7.8%,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8年。
教育服务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10年来,大中专院校向社会累计输送上亿名毕业生,继续教育每年为各行各业培训上亿人次,同时中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由高校承担,高校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生力军。
教育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中国已与188个国家和地区、40多个重要国际组织建立教育合作交流关系,成为亚洲最大、世界第三留学目的地国。已有76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国以外累计学习使用中文的人数达2亿。中国学历学位互认覆盖56个国家和地区。
在两国元首的战略引领下,近年来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取得长足发展,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更是亮点纷呈,为增进两国和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是合作机制完善。双方业已建立起包括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中俄教育合作分委会在内的双边互动机制,并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教育部长会议、金砖国家教育部长会议等国际教育合作框架下积极开展多边合作,就推动学历学位互认和建立国际教育网络等达成诸多共识。
二是双方留学合作和高校合作日益紧密,2019年双向留学交流人员规模突破10万人,提前实现两国元首确定的目标。双方高校和教育机构间已签署3000多项合作协议,建有12个同类大学联盟和3个在建联盟,涵盖双方800多所高校,成为全球最大的双边高校合作网络;在华举办的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128个,其中“深圳北理工莫斯科大学”是在两国元首的亲自支持和推动下创建的第一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俄合作办学机构,成为中俄教育合作的典范,莫斯科大学和北京大学联合成立的中俄数学中心成为中俄基础学科高端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
三是“汉语热”和“俄语热”成为常态。目前俄罗斯有6万人正在学习中文;中国有12万人正在学习俄语。在俄开设的19所孔子学院、4个孔子课堂,以及俄罗斯在华设立的35个俄罗斯文化中心等机构,有力推动了中俄语言互通。两国学习汉语和俄语的学生人数、开设相关课程的学校都在持续增加。
四是双方青少年合作精彩纷呈。双方积极瞄准“Z世代”,持续落实《中俄青少年世代友好宣言》,定期举办中俄大学生艺术联欢节、“冰上丝绸之路”远东中俄青少年艺术周、中俄青年论坛等活动,推进中国青少年活动营地与“海洋”等全俄儿童中心开展对接合作等,不断夯实中俄世代友好的社会基础。
当前中俄关系正处于历史最高水平,两国关系发展更加成熟、稳定、坚韧。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未来中俄双方将继续深化教育合作,强化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融合,扩大双向留学交流,推进语言教学、基础教育、科学研究等领域合作,不断促进双方理念沟通、文化融通、民心相通,培育更多中俄友好事业的接班人,为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持续发展注入不竭动力。